查看原文
其他

王文明:学习胡双宝老师《文字类型跟什么有关系?》

王文明 文字研究 2022-04-25

王文明:學習胡雙寶老師《文字類型跟什麼有關係?》

王文明:学习胡双宝老师《文字类型跟什么有关系?》


胡双宝老师在2016年第1期【汉字文化】上发表一篇《文字类型跟什么有关系?》的论文, 其内容丰富, 意义深刻, 切时(比用确实两字更准确和恰当) 一篇好文章, 使我浮想联翩, 有以下感想要说。


胡雙寶老師


一、是汉字拉丁化运动彻底失败的发布会


一百多年的汉字拉丁化运动现己失败, 当初并不是没人指出这不适合中国, 只是逐渐积累起来一股力量越来越强大, 把健康的、正确的力量给掩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风暴冲击,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抵抗住了这股狂风。今日回想起来不寒而粟, 也令人猛醒啊。正如您文章中所论:“章太炎1908年写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明确不赞成采用拼音文字, 理由很简单:1. 文化发达不发达与文字拼音不拼音没有关系。2.教育普及不普及与文字拼音不拼音没有关系。3. 汉字与拼音文字各有优劣: 汉语是单音节语, 只能使用汉字; 汉语方言纷歧, 要用拼音文字也不可能。这些道理很明白。然而, 一些人知道章太炎的这些观点, 却没有当作一回事, 继续在那里热热闹闹地大谈拼音化。”



中华民族, 地域广大, 人口众多, 光汉语就有七大方言, 细分还要多, 这就是国情。为了适应殖民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钱玄同就提出“废除汉字”,这才是“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吹响了汉字拉丁化的号角。瞿秋白是汉字拉丁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提出了“改造汉语”的主张, 他说:因为“中国言语落后”“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 一切社会关系的比较简单, 比较野蛮, 使中国人对于物件、事情、时间的种种关系没有精确的概念, 所以中国言语是很贫乏的――名词不够用, 形容词粗浅, 动词的概念模糊, 尤其是细密的前置词缺乏――前置词的缺乏使这种语言里面表示方位的能力非常弱, 而且最显著的是中国言语文字里面的所谓本质上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等, 不能够变化自己的概念来表现抽象的意思(例如动词当名词用, 名词当动词用等等的方法, 在中国文里面是非常笨拙的)。”(《瞿秋白文集》(二), 第657页)。


  中文没有西文的性、数、格、位、体、时等变化, 不分出阴阳中三种性別,不知什么词就开不了口?汉文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这正是中国语文的特色, 也是他的优势, 这并不能够证明他是“言语文字的落后”性。要是用瞿氏理论改造汉语, 一定是个实现不了的一个空想, 第二, 改说西语。正如胡老师文章所说的,“现在整个拉丁美洲都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文化类型倒是一致了, 可是从文化来说, 丢失的是拉丁美洲民族的固有文化, 他们牺牲的岂止是自己的文化特征!”。



到了后来有人总想利用行政政治的力量消灭方言, 熟可知,有谁能剝夺和抗过母亲和亲人口对口相传的母语!中国历代皇帝, 为了令行政通, 只要不是傻子, 无不执行官话和文字统一的, 几千年来都没能统一语言, 今天来了个真神仙他就能统一?有谁相信。弄不好还会产生新的方言呢, 相传西晋末、唐末、南宋末一批一批的中原人因战乱过江南下逃到赣、闽、粵等地区, 自称客家人, 现在中原话与客家话不能勾通了就是例证。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 是中华的名牌, 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正如您文章中写道:“中国人, 外国人, 成天谈论中国文化的特点, 谈论汉语、汉字的特点。就是与西方世界不一样, 不大一样, 大不一样。而如果全世界都成了适应拼音文字的文化类型, 大家也就成了一种类型, 这样也就没了类型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同中有异, 才叫社会。”



汉字拉丁化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既有深层次的原因,又有显而易见的原因。在方言不统一的情况下搞, 就是在文字上搞分裂, 正如当初就有人公开反对国语, 大搞各地区方言的拼音方案, 并付之于行动, 抵毁汉字,造成文字上的大混乱, 时至今日一些人仍未停止。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文明史是由汉字记载开始的, 汉字一废就断了根,失去了魂,岂不成了败家子儿。拼音文字不适用于中国, 早已经形成多数人的共识了, 正如著名语文学家张志公劝道:“汉字同汉语相适应”、“汉字不能废除, 也废除不了。短时间内不能废除, 在可以预想的未来, 也不能废除。至于更远的将来, 我们就没有能力去想, 也不必瞎想了”(尹斌庸, 苏培成选编《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5,8页)。


胡老师认为全盘搬用,硬性推行西方文化那套是要不得的,在文中写道:“如果硬要变, 硬要全盘西化, 结果只能是变得不伦不类。”“研究文字类型, 我以为应当以比较古老的文字为对象, 研究它产生的机制。比方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何以创造了方块汉字, 而不是其他类型, 明显跟汉语是音节语, 而且同音节多语素直接相关; 这是不便采用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已经先后三次改用不同的拼音文字的中亚地区东干人, 老师认为“我看还是汉字, 因为他们说的是西北方言的东干语。”


种种历史事实和众多的忠诚的学者劝告, 不能在文字上再折腾了, 汉字拉丁化不适用于中国, 汉字拉丁化运动早已失败, 至今还有些人还在搞, 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也是此运动彻底失败的尾声罢了。我再一次劝告: 有谁能有周有光老先生的时间、头脑和行政资源的条件, 搞拉丁化半个多世纪了, 著作等身, 用车载, 都一百多岁了反省说: “替代汉字五百年以后再说吧!” 的可商量的不定式了,承认自己是两头真的老人, 中间是不真的呀。


二、是拼音文字不完整记录语言的批判书


当代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说:“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 图画文字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 文字画这个名称则可以采用。文字画是作用近似文字的图画, 而不是图画形式的文字。”“我们是狭义派”“称呼记录语言的符号的, 采取狭义派的立场, 讲起来比较方便。”“我们把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年8月第1版,第1页。﹚可是这部书讲的90%以上的内容, 都是被他不能称为文字的, 还称为文字, 什么文字的, 您还讲它干吗, 这不矛盾吗。他不傻, 在隨后第11页上他来了个“华丽转身”说:“讨论汉字性质的时候, 如果不把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性质, 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明确区分开来, 就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字符的性质” 不就是文字定义广义派吗, 不就是反对狭义派的吗, 以形表义派就是反对文字记录语言派的, 一种文字难道会有两种性质吗?嘴硬就别转身了。别来那个弯弯儿绕?整部书前后矛盾, 系统混乱, 怎能用“华丽转身”来迷惑人。


还有,用裘氏的理论来衡量,世界上很多已经使用很久的文字都属于原始的文字了, 也包括一些拼音文字在内。胡老师在文章中实事求是地说:“有调整-改变的文字比纯用26个字母的文字多。至于一些非洲语言中的嗒嘴音、缩气音、挤喉音辅音等, 并未用拉丁字母准确地记录下来, 也就是现行文字不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记录语言。——如拉丁美洲和非洲许多语言使用拉丁字母, 是殖民者强加的。”当今使用的拼音文字怎么会归到原始文字里去呢?而且有的是近百年来编制的!可见裘氏的理论都说不通。


已经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为什么会变来变去, 比如蒙古, 13世纪以粟特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回纥字母, 后来忽必烈又请西藏喇嘛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创制了蒙古字母,1910年又改用了加利加字母, 后因受苏联的影响1941年又改用了斯拉夫字母。走马灯式的换来换去, 证明文化人少转弯儿容易,字母也少过于简单好变, 二是证明言文矛盾不易处理好, 三是个人意志对文字的使用影响太大了。因语言的善变性和他简单的单音与义结合的任意性, 也把文字带坏,使用这样的文字令人太不放心了, 大大地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釆用借源的拼音文字, 又多“是殖民者强加的”,正如老师在文章中所说:“所谓文化类型决定文字类型, 只是问题的表面, 客观上抹去了这些民族惨痛的历史痕迹。”


我们使用的汉字,外国人看他不顺眼, 情有可原, 而中国人自己有那么一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改革掉, 问题可就大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殖民帝国主义要想消灭一个国家, 一定要先从文化上入手, 首先消灭文字, 进而是民族语言, 历史的事实就是这样。几个古老文字都是由外族入侵而被消亡的。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是距今5500多年前的苏美尔创造的, 应用一千多年后, 被操不同语言的阿卡德人统治, 改造了文字。距今4200年左右又被阿莫里特人统治, 建立了巴比伦帝国。公元前648年巴比伦被亚述国灭亡, 公元前612年亚述国又被米底人联军消灭, 公元前550年米底国又被波斯帝国消灭了。经过几次政权的更换, 楔形文字已改的面目皆非了, 到了波斯帝国逐渐被阿拉马字母所代替。使用3500年的楔形文字, 就这样被历史的波涛湮没了。同样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遭到一样的命运。先后成为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接着又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人所征服, 使用3500年的文字也被失落了, 今天的埃及操阿拉伯语写阿拉伯文。


还有一种古老文字──玛雅文, 正如书中所述:“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 屏弃实际是消灭了他们原有的语言和文字, 强迫当地人说西班牙语, 用拉丁文字。现在当地只有少数人会玛雅语, 玛雅文则只有极少的残留。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现在菲律宾的国语他加禄语, 都用拉丁字母, 分别是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赏赐’ 的。——现在, 就欧洲、非洲、整个美洲的文字类型是一致的, 但是文化类型则是多样式的, 如果说欧洲、非洲、美洲的文化类型也一致, 那是掩盖或者抹杀了褚多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


    不要把拼音文字看得很神, 对于没有文字的国家来讲, 选用任何一种音母文字都不失一个明智的、也是最为实用的政策, 不可能从头再创造一种象形的理据性文字系统。然而,对于中国来说, 我们可不是没有文字的国家, 而且是上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 汉字历史悠久, 典籍浩瀚, 一脉相承, 从未间断,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我们坚信汉字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最具有中特色的文化基因, 我们要倍加珍惜他, 这是我们立人、立族、立国之根本, 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 理应具有的品质和责任。


三、是确定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统一地位的总结


“拼音文字字母少简单好学, 紧跟说话走就能把文字写出, 这还不是好学好用的文字吗?”这种说法流行很广, 也影响着很多人。说话有当时的话题, 面对面对活有语境、面部表情、手势等条件, 并且多是生活中的常事, 可是离开当时的环境, 用文字拿到异地, 理解起来就困难了, 特别是时间一长, 就更加困难了。正如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有的语言学家主张把作文变成‘写话’, 就是口头怎么说, 笔下就怎么写。文字不能准确记录-表达语言, ‘写话’ 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至少一部分国家的语言, 口语跟书面语有距离, 难以完全做到作文变‘写话’。”胡老师的孩子用汉语的语音字母写的信, 看起来就很是费劲就是一例。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他用拼音字母方案书写日记, 想亲自体验一下识字效果, 写的是快些了, 读起来是读汉字的三倍。要是不加声调, 写起来更快, 读则更慢, 因为日记内容繁杂, 许多词几要从句子的上下文猜想出意义来, 所以读的时间比读汉字有时多到十倍。这就是所谓强调百年的拉丁字母方案呀。最可吓人的是, 竟有人主张“先推行了再说”, 让人民群众约定俗成去好了, 这简直是胡来, 是极其不负责任。


著名的哲学家李敏生在《汉字哲学初探》一书104页中惊呼:“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大喝一声, 谁要造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断代, 谁就将成为千古罪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希望那些在‘汉字落后论’ 和汉字拉丁化的思潮的禁锢中的朋友赶快猛省。”


“越南语是单音节语”, 是声调语言, 共有八个声调, 原来使用喃字, 后来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这更“是殖民者强加的”“这种拼音文字, 用26个拉丁字母, 为适应越南语的需要, 有的上加符号, 有的下加符号; 有上加符号的元音字母还要有声调符号, 真是架床叠屋。书写很不方便。这一情况表明,26个拉丁字母至少是不完全适应越南语的。” 有他们后悔的一天。


日本可以说是现代化发达的国家了吧, 它早已有两套假名字母, 一套“片假名”, 一套“平假名”, 完全可以“记录语言” 了, 干嘛还要求救于汉字呢?因为汉字夹在日文中更加准确、简短。胡老师文章中写道:“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掀起了文字改革的浪潮, 一些人主张改用罗马字(即拉丁字母), 并且提出了种种方案, 但都没有得到采纳。‘脱亚入欧’ 的思潮, 跟欧美的交流不谓不多, 最终没有采用罗马字, 仍然保留假名加汉字的文字形式, 明显是从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相适应出发。”


看到在中国广大地区推行汉字拉丁化无望, 有些人就转向少数民族地区大搞拉丁化运动, 想打破缺口,搞了二十多种, 很多都失败了, 有的也摇摇欲坠。有的少数民族或部分地区, 多数人讲汉语写汉字, 非要搞拉丁化不可, 有的少数民族有好几种方言, 搞了多种拉丁化文字, 在文字上不统一了。胡老师在书中写道:“同属突厥相对语族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用的是阿拉伯式字母,1965年实行拉丁字母方案,1982年又恢复阿拉伯式文字。” 这不是瞎折腾一回吗?


人们常说, 企业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国家间的竞争更是如此。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从有汉字记载开始的,传统文化是以汉字文化为重点的。因此,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应以发展汉字文化为第一要务。汉字文化是以汉字为中心的, 因汉字是理据性文字系统, 汉字教学一定是“以字为本”的。


由于百年来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是以废除汉字为最终目的, 所以已把汉字遭踏得的很不样子了, 几乎快把汉字文化丢掉垃圾堆里去了。


要想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国家, 就要正本清源, 恢复和发扬汉字文化精神, 大力宣传汉文字特色和优势, 特别是汉字所具有的几大超越性能。汉字系统具有超长时间的继承性, 超越方言隔阂, 越出民族界限, 跨越国家距离(超越语系), 超越阶级偏见, 超越历代帝王权力, 超越任何政治力量, 超越任何信仰, 超越任何文化类型, 超越任何权威, 超越个意志等等十多超越类型的文字系统。


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贵宝, 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的, 是华夏儿女永也割舍不下, 砸碎了骨头连着筋哪, 是他们联系和团结的共同精神家园。


                                                                                                       

【附】

胡双宝老师的《文字类型跟什么有关?》一文:


文字类型跟什么有关?


我们讨论过几次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焦点在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是语言、文字各自是成为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还是汉语、汉字各自成为系统?没有人人满意的答案。可文字总跟语言有关系:实际生活中记写某种语言的文字相互之间,汉字跟汉语之间,总该有某种关系,就一般情况理解,不可能是完全不相干。几次讨论下来,没有结论。这是正常的。这样大的问题,不可能经过一部分人的几次讨论就得出结论。如果这样可以达成一致,得出结论,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


关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讨论。基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我们平常认为,文字类型跟相关的语言类型是一致的,文字类型取决于语言类型,就是什么类型的文字,跟使用这种文字的语言类型有关。二十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汉字跟汉语的相适应。也就是汉字这种类型适应汉语的类型。那时候没有用“类型”两个字。


文字类型跟语言类型适应一致,这个看法很可能过于简单,客观上不能概括世界上各种文字与相关语言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现在世界上多数语言采用拼音文字,而且多数是拉丁字母。于是有学者提出,文字类型是由文化类型决定的。文字类型跟文化类型有关系,某种文字类型跟某种文化类型有关。这个说法反映了当代世界文字的现实。把语言类型跟文化类型结合起来,研究考察文字类型,很可能看得比较全面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持此观点的学者进一步说,文字类型不是由语言类型决定的。这种说法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如果说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有关,也跟文化类型有关,可以避免单一因素决定论。而“文化传播决定文字类型,不是语言类型决定文字类型”。这样的单一决定论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语言类型跟文字类型的关系,持单一决定的观点。但是怎样证明文字类型只与文化类型有关,而与语言类型没有关系呢?


持文字类型是由文化类型决定的,而不是由语言类型决定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汉字拼音化,而且是拉丁化。按照这种说法,使用汉字的社会已经与汉民族本来的文化类型不相适应,而变得与使用拉丁字母的西方文化接近甚至一致。恐怕绝大多数说汉语,使用汉字的人难以赞同。中国人,外国人,成天谈论中国文化的特点,谈论汉语、汉字的特点。就是与西方世界不一样,不大一样,大不一样。而如果全世界都成了适应拼音文字的文化类型,大家也就成了一种类型,这样也就没有类型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同中有异,才叫社会。


对于采用万国语言(世界语)的言论,章太炎早有批评。这个问题比较明显,后来没有人再强调采用万国语言了。可是文字方面则有一些人长期坚持拉丁化,实际就是西化。章太炎1908年写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明确不赞成采用拼音文字,理由很简单:1.文化发达不发达与文字拼音不拼音没有关系。2.教育普及不普及与文字拼音不拼音没有关系。3.汉字与拼音文字各有优劣:汉语是单音节语,只能使用汉字;汉语方言纷歧,要用拼音文字也不可能。这些道理很明白。然而,一些人知道章太炎的这些观点,却没有当作一回事,继续在那里热热闹闹地大谈拼音化。


西方文化广泛传播,遍布全世界。九十年前钱玄同说过,“彼等所谓‘西方文化’便是现世界最较合理的文化,所谓‘西学’便是现世界最较近真的学术,这断断不是西洋人私有的东西。”(《为什么要提倡“国语罗马字”》,1926)人们把钱玄同的观点概括为“西方文化实际是现代的世界文化”,算得确切。钱玄同的说法很符合当时一部分人的认识。几十年前如此,当今依然如此。西方文化属于世界,人人可用。正确的态度是选取适合自己的部分、成分,实行“拿来主义”,而不是全盘搬用,化掉自己,把自己变成、化成完全西方的,西方类型的,与西方一样的;事实上也变不成。如果硬要变,硬要全盘西化,结果只能是变得不伦不类。20世纪前半期有关西化的讨论,沸沸扬扬,革命的政治家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字类型也应该,而且只能在适合中国国情这样的框架之内。


非洲许多国家现在用的都是拉丁字母,却并非自己选择。当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现象,特别是语音现象相当复杂,不是26个字母可以完全表现的。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这些民族的语言,往往要在文字形式上加以变通,还是有一些语言成分没有办法表达。现在所用的跟语言类型不相适应的文字不能完整地记录实际语言。这些地区的文字是欧洲殖民者强加给这些民族的:西非的豪萨语,在殖民期以前用的是阿拉伯文系统的阿扎米文(Ajami),后来英国人代之以拉丁字母。东非的斯瓦希里语,原用阿拉伯字母,德国人代之以拉丁字母。中美洲的玛雅语,有充分发达的完整的书写系统玛雅文。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屏弃实际是消灭了他们原有的语言和文字,强使当地人说西班牙语,用拉丁文字。现在当地只有少数人会说玛雅语,玛雅文则只有极少的残留。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现在菲律宾的国语他加禄语,都用拉丁字母,分别是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赏赐”的。所谓文化类型决定文字类型,只是问题的表面,客观上抹去了这些民族惨痛的历史痕迹。现在,就欧洲、非洲、整个美洲的文字类型是一致的,但是文化类型则是多样式的,如果说欧洲、非洲、美洲广大地区文化类型也一致,那是掩盖或者抹杀了诸多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


17世纪的后金时期,参照回纥式蒙古文创制了现行满文:满族原称女真族,女真文则是汉字笔画式的。这一改变大概是为了适应满语特点,并且跟汉字拉开距离,特别是在文字中消除汉字的痕迹。其中不无文化—政治因素。


20世纪20年代,苏联根据列宁的意见,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式文字。到三四十年代,为与俄文字母一致,改为斯拉夫字母。使用拉丁字母的波罗的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1940年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没有改用斯拉夫字母;同年加入苏联,操罗曼语的摩尔多瓦改用斯拉夫字母;各加盟共和国,只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保留了原有的文字。人口很少的中亚地区东干人(19世纪后期从中国陕甘一带去的回民),1927年设计了阿拉伯字母,1932年确定采用拉丁字母文字,1955年最终正式改为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哪一种更适合实际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东干语?我看还是汉字,因为他们说的是汉语西北方言。当然经过一百多年,东干语里杂有俄语和周边民族语言的词汇。


20世纪4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蒙古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斯拉夫式文字,代替了原来的回纥式蒙古文,1945年正式使用。我国的内蒙古则一直用老蒙古文(20世纪50年代出版斯拉夫式字母式自学课本,称为新蒙古文)。老蒙古文和新蒙古文,这两种文字形式,哪种更适合蒙古语?2002年在上海参加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遇到五六十年代在北大学习过的蒙古师范大学满娜扎布教授。她1938年出生,用新蒙古文已经习惯了。和她一起在北大学习的另一位同学罗布桑扎布年岁比较大,会老蒙古文,觉得老文字好,主张恢复老蒙古文。我不懂蒙古国的语言文字情况,无法评论。


土耳其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曾经采用阿拉伯字母。但土耳其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阿拉伯字母本不适应土耳其语。1928年,土耳其总理凯末尔(基马尔)主持文字改革,由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并加以调整,其中包含方便跟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民族的交流的因素。对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土耳其语而言,用拉丁字母比阿拉伯字母相对较为适应。同属突厥相对语族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用的是阿拉伯式字母,1965年实行拉丁字母方案,1982年又恢复阿拉伯式文字。


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均属阿尔泰语系,使用-变革文字的情况不同。属阿尔泰语系的中亚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和属印欧语系的塔吉克语,近代经历了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的过程,1991年分别独立以后,继续使用斯拉夫字母式文字。这些可作为我们研究思考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关系的实例。


越南语是单音节语言。10世纪开始使用喃字(书面上写“字喃”,越南语的定语在后,实际是“喃字”)。17世纪,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制定了越语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20世纪40年代中期正式定为文字方案。这种拼音文字,用26个拉丁字母,为适应越南语的需要,有的有上加符号,有的有下加符号;有上加符号的元音字母还要有声调符号,真是架床叠屋。书写很不方便。这一情况表明,26个拉丁字母至少是不完全适应越南语的。


过去南斯拉夫有六个共和国,其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操同一种语言,但克罗地亚用拉丁字母,塞尔维亚用斯拉夫字母。当时南斯拉夫出版的报纸,发布的文件,都同时用两种文字。塞尔维亚族人口多,信奉东正教,取与同样信奉东正教的其他斯拉夫民族相同的字母形式;克罗地亚族人口少,信奉天主教,取与其他信奉天主教民族相同的字母形式。字母形式不同,与民族乃至宗教信仰即文化类型有关。


日本语、朝鲜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历史上日本、朝鲜却使用汉字,另一方面是现在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使用拉丁字母。都可以证明文字类型与文化传播有关。但是正因为汉字不完全适合日本语和朝鲜语,所以后来都分别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如今日文里还保留一部分汉字,如果全部汉字改写为假名,反倒不便,从而又证明这一部分汉字是适应日语书面表达的。二次大战以后,朝鲜半岛分为两个政权单位,北方全部取消汉字,南方则保留了一部分汉字;南方为什么没有完全取消?同样是保留一部分汉字比较方便一些。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都是音节语言,所以可以用汉字记录。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掀起了文字改革的浪潮,一些人主张改用罗马字(即拉丁字母),并且提出了种种方案,但都没有得到采纳。那时候,日本流行“脱亚入欧”的思潮,跟欧美的交流不谓不多,最终没有采用罗马字,仍然保留假名加汉字的文字形式,明显是从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相适应出发。只是“二战”后采取了限制汉字数量的措施。日本罗马字会1885年提出了《日本罗马字拼音法》(即所谓“黑奔式”),方案的原则之一是“服从语言”。这个“服从语言”的原则,跟现在说的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有关是一致的。就拿前述东干话来说,它是汉语北方话的一种次方言,恐怕还是用汉字合适,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先用与东干话并不适应的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后用同样不适应的斯拉夫字母。这当然可以归结为文化因素。这个“文化”里包含了极强的政治因素。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国内的兄弟民族创造文字,曾经一律采用拉丁字母,情况类似。


主要流行于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跟印地语实际是一种语言,可以说,乌尔都语是印地语的一种方言。操乌尔都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采用阿拉伯系字母。印地语则用天城体梵文字母。而孟加拉文、缅甸文、藏文乃至暹罗文、高棉文等,均直接间接脱胎于梵文。或因宗教信仰,或因地域影响,总之属广义的文化影响。但互相之间文化类型并不相同。


现在拉丁美洲各国说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自然也使用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所用的文字,但是这些地方的原住民本来是用自己的语言,有的未必有文字。现在整个拉丁美洲都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文化类型倒是一致了,可是从文化来说,丢失的是拉丁美洲民族的固有文化,他们牺牲的岂止是自己的文化特征!即使是现在,恐怕也不能说拉丁美洲跟欧洲同属一种文化类型。讨论文字类型及直接相关的文化类型,应该包括语言类型,1922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所述的三种文化(中国的,印度的,欧洲的)远不能概括。


非洲大多数国家是“二战”以后陆续独立的,这些国家独立前的几百年间,殖民者用它们自己国家的文字来记录当地民族的语言,并且向当地人推行。这些非洲国家没有能够创造自己的文字。创造文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德国J.G.赫尔德(1744—1803)《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8)所说:“在造物主创造的无比广袤的世界之中,一种属于原始、自由的生活的语言在形式上尚未受到规则的束缚,它还没有书籍和文字,更没有所谓经典。”(95页)英国历史学家杰克·古迪(1919—2015)认为,文字书写关乎人类文明的进展。他说,非洲长时间没有文字书写,所以社会长时间不发达。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社会不发达导致没有文字书写。总之,文字的使用与社会的进步发达直接关联。就是说,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使用拉丁字母确实与文化传播有关,但它背后隐含着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一些国家是在采用适合于它种语言而未必适合本国语言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


还应该补充的是,现在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的文字,乃至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瑞典文、捷克文等欧洲大或较大语种的文字,都有变写字母或者加符号的字母。有调整-改变的文字比纯用26个字母的文字多。调整-改变正为了适应自己的语言。至于一些非洲语言中的嗒嘴音、缩气音、挤喉音辅音等,并未用拉丁字母准确地记录下来,也就是现行文字不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记录语言。所谓文化传播,往往包含有非语言文化的因素,如拉丁美洲和非洲许多语言使用拉丁字母,是殖民者强加的。苏联文字史学家V.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论述不同社会集团对文字的影响时列举了一些例证,如高加索、小亚细亚以及北非采用“与这些民族的语言格格不入的阿拉伯文”,是“人为地强行推行”的(517页)。有的语言学家主张把作文变成“写话”,就是口头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文字不能准确记录-表达语言,“写话”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至少一部分国家的语言,口语跟书面语有距离,难以完全做到作文变“写话”。


世界上已经有了几种文字类型以后,再为某些语言创制文字,往往甚至只能在这几种类型当中选取而根据语言情况适当加以变化,几乎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这是近世纪以来产生的各种文字脱不出已有类型。前述原来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土耳其语,改用拉丁字母便是一例。研究文字类型,我以为应该以比较古老的文字为对象,研究它产生的机制。比方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何以创造了方块汉字,而不是其他类型,明显跟汉语是音节语,而且同音节多语素直接相关;这是不便采用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伊斯特林说:“贸易上的利益、贸易记事和计算的需要迫切要求一种最便于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于是产生了腓尼基音素文字。紧接着他又从语言方面加以论述:“腓尼基语的丰富的辅音成分,以及几乎所有腓尼基词都是从辅音或半元音开始,这两种情况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上引书,267页)


如果认为某种语言选择某种文字作为方便适用的书写符号,就应当认为该种文字的类型与语言米相关;或者反过来说,该种文字的类型是由该种语言类型决定的。这种原始的、朴素的看法,应该认为是符合实际的。文化类型对文字类型会产生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近世一些民族使用拉丁字母,并非出于亲愿,并非该民族自己选择,多是政治影响所致。


我的认识很简单:文字的类型是由语言类型和/或文化类型决定的。“和/或”的意思是,可以取决于其中一种,也可以同时取决于两种。

【相關閱覽】


王文明:点评陆俭明教授的歪理斜说

郝文有:陆俭明,何许人也!

谭建龙:关于语言文字,与陆俭明教授商榷


胡双宝:“漢語”一詞最早的記載


段生农:汉字拉丁化质疑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

袁晓园: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

“文改派”:错误言论摘录

张朋朋: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评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文字观

張朋朋:反思白话文运动和文字改革运动

胡乔木:回忆毛ㄗㄜˊㄉㄨㄥˉ指导文字改革

薛俊武:“文字改革”一段值得反思的历史

朱大可: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李克强:要加强对中国文字的研究


張朋朋: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

張朋朋: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

张朋朋: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


【會議視頻】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阮勇強:“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言文稿

董玉国:“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张文捷:“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陳榮康:「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言文稿

郝文有:“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冯文举:“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李霖涌:“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王红君:“否定西方语言学文字观,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文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